刘唐慎
LOUTANGSHENG
建盏复烧小组组长|企业协会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委员
 
上海复旦大学视觉学院教授,从事陶瓷研究50多年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作品受到世界各方的关注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作品受到世界各方的关注。 每一项中华传统艺术的背后,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。经历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,以及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,1981年5月,刘唐慎率领技术团队攻克种种难关,成功烧制出仿宋兔毫盏,使得国之瑰宝重焕异彩。
 
刘唐慎教授建阳看龙窑开窑
2021-04-09 18:14:47
 
1964
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工艺专业,陶瓷工艺高级工程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上海复旦大学教授,从事陶瓷研究50多年,1979年担任建盏釉恢复研究组组长。
 
1979
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倡导和协助下,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与建阳瓷厂合作,决定对建窑兔毫釉产品进行恢复研究,系统地研究烧制工艺技术和产品造型等,先后进行过几百次试验,分别在电炉、倒焰窑和传统龙窑中成功地烧出兔毫釉产品。
 
1981
通过了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。全国著名的陶瓷、工艺美术、考古等方面的专家、教授高庄、祝大年、傅振伦、邓白、陈显求等出席鉴定会。
刘唐慎喜欢古陶瓷,加之对美术的喜爱,大学时报考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工艺专业,1964年毕业后,便投入了陶瓷艺术工作。一投入,就是五十多个年头,从未停歇。 兔毫盏的成功烧制,只是刘唐慎建盏之路的起点。功成身退后,刘唐慎继续钻研千年建盏技艺的恢复与研究。 刘唐慎说,要研究,必须要到劳动中去。他的生活,是研究不停,配釉不停,烧窑不停。 淘泥、拉坯、配釉、烧窑,制盏的每一个环节,刘唐慎都亲自参与。每次开窑时,刘唐慎总是第一个候在窑前,待危险温度一过,他便亲自钳出盏来查看。但毕竟盏温和炉温仍非常高,刘唐慎常常因此烫伤,手臂留下无数新新旧旧的烫伤疤痕。 在实验配方时,到达高温点时,即温度逼近1250度时,刘唐慎也会将盏钳出查看,以观察和掌握釉料的烧成温度,这也是一项极其危险的操作,但为了获得准确数据,刘唐慎总是不顾危险,反复研究,反复实验。 刘唐慎对建盏技艺探索的执着,早已不只是传承、复兴的责任和使命,更多的是热爱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情热爱。 除了技艺研究外,刘唐慎同样注重传统文化的研究,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,以更深层次、更广维度、更高格局领悟建盏的灵魂。并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不断突破,寻找建盏变化的各种釉面机理,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。 通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,刘唐慎对建盏的胎骨、釉色、器形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诣,在建盏复古、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有独特建树,被誉为“建盏泰斗”。
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建盏文化,刘唐慎一直致力于建盏文化的宣传工作,并传授弟子建盏烧制技艺,在确保建盏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,不断培育和发展大量人才。 作为复旦大学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刘唐慎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,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,将建盏黑瓷技艺与建盏体系进行精彩传授,使学生们通过宏观文化、微观技术、手作实践等方式全面学习了解建盏文化,不断壮大建盏的传承队伍。
作为国家首批复原建盏专家组组长,刘唐慎对建盏产业的发展尤为关注。建窑建盏不仅是建阳与福建省特色的文化名片,更是中华文明遗产,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。 如今,建窑建盏发展成大规模的文化产业,有无数匠人在延续这个文化遗脉,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,刘唐慎倍感惊喜和欣慰。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自信,少不了深厚文化的支撑,作为一名先行者和开拓者,除了坚定地守护传统文化,刘教授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文化,加入传统文化保护事业,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代代相传下去。 传承,不只是复制过去,更是为遇见未来。刘唐慎一直告诫学生,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,应当把祖辈继承下来的技艺与自己新的创造进行融合,既把文化基因保存下来,又把创造融入其中,不丢失其本质,不限于其本身,才能让传统艺术,越走越远,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。